2)第三十章 军府与府兵_晋坞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他武装,就会有些混乱。

  比如李矩的部下,从前是独立的荥阳军,也打散混编到了新军里面。但若是打散到兵不知将、将不知兵的地步,也并无什么战斗力了。所以荥阳军士,原先以骁勇著称,在打散到新军之中后,反而成了不识字的落后新兵,其中落差可以想见。幸亏李矩本人谦和,在原荥阳军中又有威望,所以才未酿成兵变,两年磨合下来也算融入了新军的体系。

  但以后若是每打下一块地,都要花两年时间磨合成一支完善的军队,这是无法想象的。

  而扩军,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刚需。

  正是因为对兵源的高要求,新军一直只是维持一万六七千人的规模,自守有余,一旦出击,就人数过少。比如这次北上河北,留守邺城要分兵,留守邯郸要分兵,如是之后,剩下的军队面对襄国的偏师守军反而不占数量优势。

  而这次和王敦的紧张事态之后,南边的压力也骤然变大,除了与豫州祖逖接壤的部分可以不用设防外,四境虽然苟安一时,但都是潜在的敌人。

  此时经过两年时间,四面迁来的流民已经在司州安定下来。是时候将他们也纳入兵源了。

  改革的第一条,就是将五旅之兵,与地方挂钩。

  目前的潜在的敌人,一共来自四个方向:河北的石勒、平阳的刘聪、关中的刘曜、还有南边荆州的王敦。所以桓景让二三四五旅分别负责各个方向的防务。比如防卫刘聪方向的第三旅,就屯驻在河阳和箕关一带,一旦刘聪来攻,可以立刻持有箕关。

  每个旅也有了对应的军府,与郡府相关联,比如河内郡的军府,就要负责原第三旅对刘聪方向的兵源和粮草,军府自行管理军资。这样军队和地方绑定,平时,军队协助当地耕种,战时,地方反哺军队。

  这些军府,则以四个主要潜在敌人所在位置做了命名,分别为襄国府、平阳府、长安府和南府(为了不刺激王敦)。

  至于第一旅则与从前的荣誉营合并,成为了桓景的“禁卫军”,称中府。卫戍营依然由桓彝负责,主管洛阳的防务。这两支部队则是唯二脱产的精兵,当然也是合全州之力供养。一旦四境出事,可以随时驰援当地军府。

  改革的第二条,则是将军中体制,与民治统一。

  司州因为先前坞堡主势力薄弱,剩下的坞堡主如李矩、郭诵等,也还算配合,所以很快就查清了户口。

  不过随着流民的增多,管理开始变得艰难起来。有人的地方,就会产生自组织:不光是流民内部形成了帮派势力,而且部分坞堡主,也偷偷将流民吸纳进部曲隐匿起来。

  桓景先前忙于征战,所以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但在周围局势稳定之后,打算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。所以再又一次将境内人口排查一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csh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