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七十五章 注音法_晋坞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注音,直到北宋时期,经过徐铉等人的校订,方才用反切法标上了音。

  好在《说文解字》中对于汉字按部首进行了分类,所以稍稍降低了当初在白云坞教学的难度。所以靠着改良的反切法加分类教学,桓景好歹教会了新军最初的五百人。

  至于后来战乱频仍,他忙着打仗,更是顾不上这些事情了,只能做甩手掌柜。

  但现在,桓景手上有了秘诀。他在张华留下的典籍列表之中,居然找到了“音韵”一部。在翻阅完相关章节后,他这才发现,张华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,居然整理了一套最简的反切方案。

  在张华的方案中,每种声母只用一种字、而韵母一律选用原字,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反切所用的字符数,变得和拼音一样,只不过每个拼音对应一个汉字而已。

  而且,张华在每个用作拼音的汉字旁,标明了其简化为几笔的简写。比如声母p,就被张华写作“ㄈ”,还在一旁标明,“原字如居心叵测之叵”。桓景仔细一想,这简直如日语的假名一般,只是无论是音韵的丰富程度,还是美观上都较之为佳。

  看来张华早就想到士人会抵触这种以符号为主的拼音方案,所以设计符号的时候,就考虑到了兼顾符号的字源。这样即使有士人要说这是鬼画符,桓景还可以搬出张华的典籍,指着符号,说出这对应的到底是什么字,让质疑者哑口无言。

  最后,张华还非常贴心地将所有字的音调也标了出来,省得桓景一个一个字思考到底是什么音调。虽然古汉语音调众多,像南方一些方言一样,有所谓八音,但张华一一制定了符号,就使得分辨音调不是难事。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,弄出基于中原口音的古代普通话。

  于是在广发官文成为日常的十天之后。突然洛阳的每一户人家,都领到一本印刷在缣帛上的小册子,如信五斗米的世家大族所用经书厚度,并以韦编缝好。

  这天,在洛阳方才重修不久的茶馆里,一个粮商捧着手中的小册子反复翻阅。作为最早领到这些小册子的百姓之一,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:

  “这么好的帛子,不去拿作衣裳,却来印些这些无用之物。刺史未免奢侈过甚!”

  一旁有个也是行商打扮的家伙,是茶馆的常客,看上去像个消息灵通之人,听到这样的感叹,悄悄凑上前来:

  “虽然这帛书看似无用,但听说一个月之后,刺史要亲自试试考察百姓文字。若是答得好,认的字多,还会发粮呢!”

  “真的,有这等事?”粮商瞪大眼睛,有些不敢相信。茶馆中吹牛者不少,不差眼前这个。

  “官府文书中写得清清白白,赶紧去看。听说还有军爷会来挨家挨户教认字。”

  那消息灵通之人拍拍胸脯,一副不可置辩的表情。何况他提到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csh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