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486.第四百八十六章政绩(上)_明末皇太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积了十余本厚厚的手札,里面记载的都是这两年来,大明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,如今大明浙江、安徽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湖北、河南七省加上南北直隶,共建设乡学两千六百四十二所,其中差不多一千八百所是朱慈炯拨给教育部的建校资金,而其它则全是苗宣四方游说商贾,捐资助建而成!

  让朱慈炯尤为满意的是,这两千多所乡学,两年之内已经陆续招收适龄学童近三十五万!平均下来,每所乡学的学员超过一百,这要换做后世自然不值一提,但相比较于现在大明的人口基数,简直堪称奇迹了。

  这里面固然有朱慈炯暂时免收学费的政策因素在内,但与苗宣公开在集市向百姓宣扬教育所能带来的好处,也脱不开关系。

  另外各地县学业已落成三百三十余处,只不过还没有正式开始招生,按照朱慈炯的规划,县学如果对照文凭算,能在其中入读的起码也是秀才,而要达到这种标准,非乡学成绩优异者根本上不了,差不多十中取一。

  教育之事,现下只能是一步一个脚印,随着大明人口的爆发,乡学的生源肯定不会缺,但在农耕时代,男丁还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,一户人家若是有三个男童,能有一个成绩不错的入县学,在今后的十年二十年内都算是不错的了。

  而且全民教育现在只是起步阶段,朱慈炯所展望的也不是大明能够一下子爆发出多少新学人才,而是要完成初步扫盲,让尽可能多的孩童认字识礼。

  乡学教授的还是以儒家的几本经典启蒙读物为主,辅助以简单的数学,而县学则正好相反,以数学为主,辅以儒家经典,再配上基础的物理、化学知识,这也是儒家大臣普遍能够接受的教育方案,当然朱慈炯这么安排顾及的可不是儒家的臣子感受,而是觉得多少有些必要。

  数理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,但儒学经典也有其可取之处,四书五经当中的至理名言,唐诗宋词里面的文字之美,之所以能长盛不衰,甚至成为历代科举的必考经典,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就在于里面不仅仅能够学到治国为官之道,还在于从中领会做人的至理,这些都是华夏文化传承数千年的精粹,当然该保留的还是要保留下去,以致薪火相传。

  不过想想看如今的学子不需要如后世那样,学习几乎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用不着的英语,朱慈炯就感觉,现在的学童简直太幸福了。

  当然以后也不会有,等到大明屹立在世界之巅,又怎么可能让子民去学蛮夷之语,要学也是歪果仁来学大明的官方语言才是,汉语可比英语难了不知多少,到时候,痛苦的就该是哪些外国友人了。

  等到第一批县学学生入学,经过两年的新学教育,便可择优升入府学,能入府学的,必然是大明的青年才俊,文凭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举人,这些人毕业以后或许不会成为官场上的一员,但必然是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!

  喜欢明末皇太子请大家收藏:明末皇太子20更新速度最快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csh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