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)第353章 察举 赀买 考举_大汉第一太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及其门徒鲁申公;

  文帝朝,则是济南伏生。

  结合这此间种种,也就不难知道如今汉室,为何会面临如此严重的‘人才荒’。

  若是细说,个中缘由自是复杂至极,可若是总结概括,也就是短短三句话。

  ——赀官可获得的人才数量足够,但质量层次不齐,且总体质量不高;

  力田、孝廉二者,一个是专业性过强,综合能力不足,一个是只论名声,不论能力;

  至于最后的‘贤良方正’,更是犹如后世经营类游戏中的传奇红卡,可遇,而不可求,可求,又未必求的到······

  除此之外,还有一点,是汉室察举制度的一大局限。

  ——察举察举,是需要有人‘察’,有人‘举’的

  力田、孝廉还好些,只要受举人名声够大,就可以让六百石以上的县令,或郡级单位的千石以上官员保举;

  可到了‘贤良方正’这一国士级别的人才,却是起码要受举人所在的郡守本人保举、朝堂派出九卿级别官员审查,并最终,由首举的郡守一人、审查的九卿一人,以及丞相本人,这三人加在一起联名保举!

  而在举荐之后,无论是力田、孝廉,亦或是贤良方正,只要该官员出现任何问题,甚至于只是具体执政过程中,犯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错误,都要牵连到每一个保举者,包括举荐贤良方正的地方郡守、朝堂九卿,以及丞相本人。

  这也就导致在‘举荐’这一模式下,地方郡县,尤其是朝堂高官,总会本着‘宁愿什么都不做,也不能犯错’的原则,宁愿因‘抗命不举’而受罚,也绝不举荐;

  ——举荐人才没奖励,人才出问题要受罚,甚至要顶上‘识人不明’的高帽,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,傻子都不乐意干!

  在这种背景下,从刘盈口中道出的‘考举’二字,自是让曹参、王陵二人,看到了一些从未曾见过的景象。

  当然,毕竟如今汉室的执政学派,也还是‘一切求稳’的黄老学;

  对于‘考举’这个新鲜事物,无论是曹参还是王陵,都是第一时间带上了本能的戒备,和审视。

  但对于二人心中的担忧,天子刘盈,却似乎并不在意······

  “此事,乃少府上林苑令进言,以‘上林苑无可任之官吏’为奏,方为朕所念及。”

  “又今少府无可调之官吏,朝堂更久苦于能臣干吏之缺,无可奈何之下,朕方出此下策······”

  毫不迟疑的将考举抢先归为‘下策’,刘盈便将身子再坐直了些,坦然望向提出问题的王陵。

  “考举者,顾名思义,以文墨之才、数算之能考问,以测其能而举也;”

  “及受举者,当具识文断字、初通算术,且品行端正、样貌伟岸之士;”

  “凡合以上之求,受举着便不必由官吏保举,而任用为上林二百石之少吏。”

  将‘考举’制度简单概括一番,刘盈便嗡然止住话头,旋即满是期待的望向曹参、王陵二人。

  而在刘盈身后,始终未开口的太后吕雉闻言,眉宇间,也悄然涌上了一抹沉思之色。

  “识文断字、初通算术,又品行端正、样貌伟岸······”

  “无需保举,用以为二百石之少吏······”

  满是疑虑的呢喃着,曹参、王陵二人又是一对视,最终,依旧是由王陵站出身,满是迟疑的对刘盈一拱手。

  “即如此,臣,再问陛下。”

  “——此考举,即为纳士以供上林所用,当纳士几多?”

  “再有:即为考举,受举者,又当于何处,为谁考之?”

  “又何为合格?何为不合格?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csh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