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十七章 决裂_晋坞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提出一个想法。

  桓景被逗笑了,他莫名想到明朝建文帝“勿伤我叔父”的典故,可惜这个时空的人并不知道。

  “书生之见!活捉可不是那么容易的。”他赶紧驳斥了这个奇怪的想法。

  可是就这么把樊雅放过去也太可惜了。

  正是因为机会难得,不少坞堡主还是觉得应当截杀樊雅。于是渐渐分成了两派,一派支持杀樊雅,一派反对。

  桓景最后决定发挥民主精神,让大家投个票,选择是杀还是不杀。最终支持截杀的占了大多数。

  多年以后,当桓景回顾为截杀樊雅投票的事,会感慨万分。

  到了那时,他自然会明白,军队中只能执行绝对的一长制,商议讨论或许可以民主,但是决策这一关只能由一个可靠的人来做出决断。战场上瞬息万变,真理有的时候就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。

  当然这时的桓景并不明白这个道理。虽然心里已经被马歆说服,但是既然大多数坞堡主支持截杀,那么他也不太情愿地做出了布置。

  许昌到谯城共有三条路,最近的当然是走苦县,经过白云坞回到谯城。这条路桓景责无旁贷。

  其次是走西南方,这样会经过马歆的辖地。那么自然是马歆负责。

  最不可能的情况是樊雅绕到南路,从谯城南面进城,毕竟是最远的一条路。那里是夏侯家的地盘。

  于是众人决定各人马上回到各自的坞堡,严密监视经过自己辖地的人员,一旦发现樊雅的行踪,就向其他坞堡汇报。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一连几天,白云坞都没见到樊雅的踪影。有的时候,桓景会想,难道樊雅留在许昌不回来了?

  四天后的一个早晨,当桓景早起洗脸的时候,打更人送来了两封信。这时的信都用竹筒包裹着,里面是尺素。

  他首先拆开一个竹筒,竹筒上用飘逸的行书写着,“桓公子启”。

  这显然是夏侯焘了。

  他缓缓打开竹筒,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,大致说的是这么一件事:前天下午,在夏侯焘的辖地上,有一个牧童发现樊雅与随从骑马经过。于是,他赶紧带着大队人马杀到。

  比之前设想的要更加顺利,没有任何抵抗,樊雅和他的部下直接投降了。夏侯焘狠狠地训斥了一番,然后把樊雅关进了他们家的地牢。

  桓景心中喜悦:不管怎样,这个贵公子终于做成了一件事。愚人千虑,必有一得啊。

  能活捉樊雅就是最好的结果,之后想要谈好条件放回去还是直接杀掉,这个主动权是在自己手上的。

  桓景高兴地哼着旧时空的小曲,拾起了第二个竹筒,那是从谯城寄来的。

  那竹筒上用粗超的隶书写着五个大字,“竖子桓景启”。

  嗬,居然有人敢这么称呼我。他感到好奇,于是从竹筒抽出了尺素。

  他昏昏沉沉地将尺素展开,觉一下醒了。他的汗一下冒了出来,手不住地颤抖。

  他赶紧喊住打更人。

  “快!快去叫醒夫人和二当家。派人快马把屯垦队的郗队长也叫过来。我有要事商讨。”

  只见那尺素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大字。

  “桓景竖子。吾自谓待汝不薄,何乃私受伪官,为夏侯图我?今幸脱毒手,自当与汝绝。吾亦将不日讨之,自领四千人,荡平白云坞。”

  落款是“谯郡太守樊雅”——

  樊雅不知通过什么办法从夏侯焘手上成功脱逃,回到了谯城。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“初,焘与樊雅争于谯,武帝多袒护之。及焘受刺史之位,始与武帝共谋贼雅。”《楚书·列传第五十二》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csh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