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七十七章 封侯非我意_晋坞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经没有疑问了,刘曜一定会向长安进军,哪怕军中士气再低落,士兵们再反对。而从黄河边芦苇丛逃出来的士兵,会将当日的战况传遍匈奴军中。若是匈奴人得知刘曜是为了私怨而进军关中,就不会那么卖力了。

  战略目的达成,桓景收兵回营,在胜利的当夜大排筵宴管待,军士都有犒赏。

  待得军士们宴饮正酣,桓景却在席上做出决定:全军退往临晋一线。

  新军军士大抵获得了简报,这件事情早有预兆。在半个月以前,刚刚回到长安城以后,桓景就下令将当地百姓皆尽迁到临晋城的西侧。显然对于临晋到黄河之间,桓景打算采用坚壁清野的战术。

  唯有作为盟军的陈安部震惊不已,不过既是客军,也不好说什么。

  “这个桓刺史,净不打正经仗。”大军撤离之际,最摸不着头脑的还是姚弋仲:“若是用全军抵住黄河防御,刘曜就是插翅也飞不过来,为何现在反而想着撤退?”

  姚弋仲虽然不读书,但思路也代表了大多数将士的疑惑。

  平阳兵多粮少,不能久战。而直到黄河封冻,刘曜才有机会大举入侵,然而到了那个时候,估计刘曜军中粮草已经撑不住了。

  明明稳守黄河就能够获胜,为何一定要撤到临晋一带防守呢?

  一旁的蒲洪难得开了一次口,表示反对:“若是抵住黄河守御,这仗只怕十年八年也打不完,关中尚有农事,怎可经得如此消耗?桓使君显然想要速决,他自有妙计,不需多问。”

  蒲洪猜对了一半,桓景确实想要速决,但却不是因为关中的农事,而是因为江东的糟心事。

  在和陈安会师回到长安之后,自入关以来,桓景第一次接到了来自江东的信件和诏书。

  诏书以桓景收复潼关之功,下令恢复桓景先前被剥夺的关内侯爵位。恢复爵位自然是好事,然而江东朝廷这种诏令,总有种无事献殷勤的感觉。平日可没见到司马睿如此热情,朝廷到底在想些什么呢?

  待看到建康的探子送来的信件,桓景方才明了事件全貌。原来作为徐州司马的苏峻居然斩了作为主官的蔡豹,自立为青州徐州刺史,随后攻下广固城,并向建康讨官。

  而接下来,信中说,朝廷的运作也被传得人尽皆知,说是朝廷传檄青州,苏峻立刻就怂了,接受了朝廷指派的青州刺史一职,将徐州让给了司马家的宗亲、和蔡豹的遗族。

  这次恢复关内侯的爵位,大概还是想着法子笼络自己,不希望在分割徐州的同时,惊动自己罢了。

  既然朝廷能够空手套白狼获得整个徐州,那么下一步多半还会得寸进尺,胃口会越来越大。但大敌当前,桓景可管不了许多,还是继续先前向黄河进军的计划。

  他只是隐隐觉得后方有些不对劲,所以先行下令将临晋以东的居民皆尽迁往临晋以西,以防自己万一战败,或者后方出了什么事,还可以退到临晋一带防守。

  同时,他还写信给祖逖,让祖逖密切关注朝廷的动向;又上表给朝廷,劝朝廷以北伐为重,不要擅自行事。

  等到在蒲坂外的芦苇丛戏弄刘曜之前三日,桓景突然又接到了朝廷的第二封诏令。

  这一次诏书封赏的官爵更大,以桓景收复长安为由,又因为桓氏家族郡望在铚县,所以封桓景为铚侯。这次可不是关内侯那种只有封号,没有封国的爵位,而是有了铚县实实在在的食邑。

  然而桓景更慌了——这说明朝廷一定打算弄出什么幺蛾子,以至于需要特意笼络自己。

  果然在大战前一天,从建康传来爆炸性的消息,江东朝廷果然得寸进尺,宣布迁祖逖为冀州刺史,豫州拆分为南北豫州,分别由戴渊和祖约担任。

  可是祖逖可还在冀州作战,这样的乱命,难免会使前线军心尽失。

  桓景开始预感到后方必然有一场大动荡,不,以江东到关中的消息传递速度,说不定现在大乱已经发生。

  本来预计和刘曜的持久战,也不能够在黄河再拖下去了,必须得吸引刘曜在自己预定的主场决战。待到击破刘曜之后,新军方才能够他顾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csh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