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九十一章 三胜三败_晋坞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胜者二也。

  在考生看来,汉国早因为之前的杀戮大失民心。而且非但不能团结晋人,治下的杂胡和氐羌也因为被匈奴本部压迫而离心。所以即使军事依然强势,但却守不住攻下的地盘,就更别谈治理了。

  而久居北方的王浚、刘琨都没有关注农事,为政也多有可指摘的地方。所以其治下百姓无法安心农作,大量逃散,粮草也就供应不上。而此人至少五月就来到了司州,观察了刈麦的全过程,对于司州为政多有夸赞,当然,也不排除是他在恭维。

  第二个角度,谈的是内政的治理。

  “刘聪僭祚以来,初尝自强,故多有克获。至其焚掠京师,西破长安,志得意满,居然天子矣,不复有尽取天下之志。终日耽于酒色,拥美人,服丹药,其寿不永。而刘粲庸碌纨绔之辈,何足为忧?此其败者三也。

  “今刺史居于一隅之地,地寡而军孤,然军民自下而上皆怀安定天下之意,故百折而不能挠其心。若刘聪暴卒,逆胡内乱,刺史亲率一军出孟津,直指平阳,百姓苦逆胡已久,岂敢不箪食壶浆以迎乎?此刺史胜者三也。”

  第三个角度,谈的是进取之心。

  看到这一点,桓景其实略有惊讶,刘聪耽于酒色,他其实早就知道。但这书生将“安定天下”如此大的名头安在自己头上,可不是人臣所能当得起的。难道说,写作之人,竟然暗藏拥立自己为天下之主的意思?

  其实颇使他羞愧的是,自从白云坞起兵以来,自己虽然东征西讨,多是为了生存而疲于奔命。虽然对晋室多有不满,但也不至于生出另立门户的意思,只是选择离开豫州,来远离朝堂中央的争斗罢了。

  现在看到安定天下四字,他心中五味杂陈。于理,自己的实力还远远没到这一步,还需要晋室的大旗。于情,自己仍然需要听从豫州祖逖的调遣,自己对祖逖也依然敬重有加。

  但这一点火苗已经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了。

  接下来的文字,倒是与先前祖逖“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,以无为取天下”的方略基本相似,就是先休养生息,使百姓安定繁衍,即使非要作战,也要经过深思熟虑,然后再来谈下一步。

  但不同的是,答题者不断地强调,汉国必将生变,到时候桓景必然有机会向西进取。而且,作者一旦获得了汉国故地,稳定了内部之后,那么下一步就是天下了。

  文中最后更是论述春秋时晋、楚、秦、齐等国之所以强大,是因为地处边疆,能够吞并夷狄来扩张。随后自己应当乘着汉国将来的变故,尽可能地扩张。

  在这之后,若能尽除胡虏,再挟战胜之威对内厉行改革,打击世家大族,士族本来就惜命得很,只要执政者手段留有余地,必然能使其畏服于自己的威吓,这就是所谓的通过解决“华夷”问题,来解决“士庶”问题。

  最后,答题者还疯狂暗示,如果有了击破胡虏、改革吏治的威望,天下亦非不可取之——这简直是大逆不道!幸亏筛选卷宗的官吏没有仔细卷中文字,否则自己要怎么向下属解释?

  一口气读完全文的桓景坐在地上,良久不能起来。这是什么家伙,居然尽是一些离经叛道的念头——尽管他没有意识到,自己内心倒是挺赏识这些念头的。

  他将答题的竹简翻转过来,三个大字映入眼中:

  “张子房”。

  嗬,答题者居然用个假名来糊弄自己,还以张良自比——这家伙简直狂得没边了!

  这时门房冲了进来,手扶着门框,急匆匆地说:

  “门外有个白面长髯的疯子求见,非说什么自己是张子房。哼他要能是张良,我还是萧何呢!刺史,要不要赶他出去?”

  “不,叫他进来!”桓景一听到“张子房”的名头,头皮一紧:“对了,把卞长史、桓都尉也叫过来,我们倒要看看,这个张良到底是何许人也!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csh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