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七十八章 伏牛山_晋坞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大害。且此行是吊民伐罪,师出有名。诸将听令,即日刻飨士卒,备行囊,以应今夜出征。抽调荥阳军马与卫戍营留守洛阳、荥阳一线,其余军民如荣誉营,第一至四旅等,尽往南阳。”

  “愿为刺史效死!”众将齐声呐喊。

  桓景回顾倾倒于地的荀灌:“至于姑娘你,可识得荆州陶刺史否?”

  “是陶公士行么,识得、识得。”荀灌急忙应答,生怕耽误了一点时间。

  “我今日稍后会起草一封书信,约陶刺史会猎于襄阳。还请姑娘送去夏口。”桓景睥睨厅中,心中已有定数:“此次南下,非止救南阳一地,亦图永定荆州。”

  主将言毕,众人急急开始各自准备。在派人写檄文,在军中演说鼓动一番后,当夜,伴随着无数火把,大军近万余从洛阳启程。而荀灌则骑着快马,与几个信使一道,迅速向夏口奔驰而去。

  经过五日兼程,大军出轘辕关,沿汝水南下,又经由襄城,昆阳,直抵叶县,这里正是荆州与司州交界之处。

  此时县城之中早已空空如也,除了寥寥几个守在城中的破落户,商旅和住家都早早向北逃往襄城郡。桓景沿路接收了不少流民,经过打听,只是听说杜曾集中兵力在宛城城下,并不向北而来。

  午饭之时,桓景站在军营边缘,向南望去,只见一座莽莽苍苍的大山横亘在前方。在地势平坦的中原,此山如巨兽伏地,铁一般的脊背自西向东,可谓险绝。

  他不禁开始思考,若是在此地埋伏上一军,自己恐怕不好应对。正当此时,他的身后,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:

  “刺史,前方就是伏牛山了。”

  桓景回头一看,一位长须白发老者指着前方的山脉,他是从南方逃难至此县城的流民,正在新军营地中蹭饭吃。新军将士知道这老头是拖家带口,投桓景治下的襄城郡而去,故而也不阻拦,还拿出干粮分给老头吃。

  他先前早已翻阅过张华留下的谭图。在襄城和南阳之间,有一道分水岭:襄城境内河流皆向北汇入汝水,而南阳境内河流则皆向南经淯水汇入汉水。这样的分水岭必然是一座东西向的大山。

  但此时亲眼见到这座大山,他心中还是生出不少问题。

  “果然叫伏牛山,倒真像一头巨牛”,桓景感叹一番,就开始向老者打听起此处地理:“前方距宛城,还有几日路程?山后可有城池?”

  老者眼睛放光,一副得意的神情——原来博学多闻的桓刺史,也有要请教他的时候:“翻越伏牛山,需一整日路程,山后有一县城,名唤博望城。杜曾派了千余偏师驻守博望,刺史可要小心。”

  博望?对于这个时代一般民众,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地名,但却激起了桓景的回忆:这正是三国演义中,诸葛亮初出茅庐后第一战的所在。而历史上,此战并不是由诸葛亮,而是由刘备指挥,在此击败了夏侯惇与于禁率领的曹军先锋。

  虽然历史上的博望坡之战并没有用火攻之计,但刘备之所以能取胜,还是借由伏牛山一带的复杂地形,在曹军行进至狭窄的林间山道时,靠伏击一举击溃了对手。

  杜曾不是傻子,自然派了一支偏师在此防备。自己若是贸然前进,怕是要重蹈夏侯惇的覆辙。但兵贵神速,如果在此地迁延过久,怕是宛城早就被杜曾拿下了。

  “翻越伏牛山的大路,乃山间溪谷,在牛首和牛颈之间。”

  “杜曾一方肯定有人把守大路,如果进攻,即使敌军没有设伏,也必然打草惊蛇。这该如何是好?”

  “刺史莫慌,那杜曾也是个新来的,只知道有这条大路,却不知还有条小路。”

  “小路?”

  老者放声大笑:“老夫世代采药于此,知道伏牛山背尚有一条小路,可直通博望城下。山路虽然崎岖难行,只要老夫带路,万不会迷了路。”

  望着牛一样的山脉,桓景嘴角浮现了微笑:无心插柳柳成荫,自己不过是收纳流民,却得到了宝贵的向导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csh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